三节色绸缎面蜻蜓头,聊聊岩茶基础术语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翻到一本老教材。 是年编印的《茶叶审评与检验》。 里面提到对福建青茶的审评时,用语很有意思。 内容不长,节选如下: “武夷水仙和奇种的品质特征,色泽具有三节色,油润光泽,岩韵显,味醇厚,回味快,清甘爽口。” “水仙毛茶条索状结,叶端扭曲,呈蜻蜓头状态,色泽油润,间带砂绿出黄色(鳝鱼皮色)。” “铁观音条肥壮,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叶身肥厚。” “味醇厚鲜回甜,香高音韵明显。叶底柔软,光亮似绸缎面。” 七十年代的茶叶教材里,肉桂尚未成为岩茶主流。 彼时,流行的是武夷水仙。 如今武夷山各处山场里,那些40、50年树龄的高丛水仙,就是当时种下来的。 而铁观音里,清香型铁观音尚未横空出世。 当时,没有所谓的浓香、清香、“老铁”之分,就只有铁观音这一类。 从这些旧教材里,能看出不少时代痕迹。 老茶人们编写的茶叶教材,用语很有特点。 譬如说,形容岩茶干茶条索色泽时。 “砂绿出黄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串形容词时,脑海里没有任何概念。 然,“鳝鱼皮色”一出,立马就有了具象联想。 用词精妙,堪比宋徽宗当年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时至今日,包括三节色、绸缎面、蜻蜓头等,这些形象化的岩茶审评术语,仍旧通用。 不过这些基础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它们背后又有何深意?倒是值得探讨一二。 《2》 岩茶的审评,分为干评与湿评两个环节。 平常在介绍审评时,大多数讲湿评,即审评泡法。 今天这篇,麻花就不再赘述湿评环节了。 从干茶审评的取样说起。 为确保取样的公正客观,要用把盘将干茶区分得明明白白。 首先,通过回旋筛选,让盘内干茶按质量、形状、大小、粗细、轻重等,自然分层。 其次,上段茶条索粗长轻飘,中段茶细重紧结,下段茶偏碎多片末。 最后,合理扦样,让上中下段都能参与。 这时候,开始观察干茶。 岩茶干茶的审评,以条索、色泽为主,兼具闻干茶香。 武夷岩茶的条索观察,重点放在5个方面。 松紧、轻重、壮瘦、挺直、卷曲等。 通常,条索外形以匀称紧结为优。 条索色泽,讲究颇多。 简单总结,色泽以砂绿或间蜜黄油润为上品。 以枯褐、灰褐、无光泽感等为下品。 在闻干茶香气时,重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jj/10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华田园猫丨玳瑁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