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栽培于沙土或山地。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多于秋季剥取,阴干。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瘘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1~5g。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畏赤石脂。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厘米,宽或直径3~10厘米,厚0.2~0.8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肉桂的故事

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桐叶》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

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药理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检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尤佳;外敷或治胃病,胃肠胀气等;内服可用健胃和驱风剂。治虚寒胃痛,用肉桂单味研末,开水送服。但用肉桂治喉疾却不多见,于是便有了巧用肉桂治喉痈这段传奇故事了。       

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又名玉桂、牡桂,其树皮、枝、叶、果、花梗都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香烟及医药,但常用作香料、化妆品、日用品的香精。学习更多养生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ry/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