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148572.html

昨天和前天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有10道工序,它们分别是: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焙火——扬簸、拣剔——复焙——团包——补火。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聊到了第七道工序。

今天我们着重来说一说“复焙”这道工序。

在传统制茶技艺中“复焙”这道工序,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焙火”、“烘焙”,又名“炖火”。

武夷岩茶制茶工艺的两个核心精髓,一个是“做青”,另一个就是“烘焙”。

烘焙:本质是用不同的热能长时间对毛茶进行加热,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让茶叶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发生或者加快,达到提升武夷岩茶的内在品质的目的。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相关研究,茶叶的焙火工艺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北苑贡茶的制作技艺。但是武夷茶的烘焙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完善发展于清朝中期。

最初的武夷茶,烘焙出来品质并不高;直到清朝顺治年间,黄山僧引进了松萝茶的先炒后焙的工艺,学习借鉴了松萝焙法,才将武夷焙法基本成形。

时任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写了一篇关于武夷岩茶——铁罗汉的诗作,经常喝武夷岩茶的朋友应该都听过:

《闽茶曲》

雨前虽好但嫌新,

火气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红三倍价,

家家卖弄隔年陈。

非常直白,意思很好理解。新茶刚制好的时候,火气很大,不要喝,等到下一年,火气消除了,每家每户都会有好的“陈茶”。

在传统制茶技艺中,武夷岩茶的火功比现在喝到的火功,都要高一些。因为只有火功高,成茶的含水率才会非常低,利于保存和运输。(顺便说一句:大多数茶的保存,都要注意茶的含水率。)

烘焙在武夷岩茶的制茶过程中,处于第二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岩茶的品质形成,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做青”是决定性作用的工艺),但是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做青良好的岩茶,经过精心的烘焙,会实现1+12的效果,甚至可以将岩茶的品质提升几个档次;但是“做青”不好的岩茶,即使焙火技艺再好,也无法呈现出武夷岩茶的优秀品质。

烘焙根据受热时间和受热温度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级别:

足火、中火和轻火;在这三个等级之中还会有中足火和中轻火,根据品种、品质调整不同的温度,以期成茶达到最优的品质。

前文提到武夷岩茶的烘焙实际就是给茶叶进行物理、化学变化提供热能,使得反应开始或者加快。火功不同,茶叶获得的有效积温(借鉴一个植物学的概念,来形容茶叶在烘焙过程中吸收的温度)不同,成茶所呈现的风味也就不同。

根据现在市场的需要,一般说来,以高扬香气为主的岩茶,多数制成轻火茶或者中轻火茶,例如:黄观音、金牡丹、瑞香、奇兰等。

比较重水感的岩茶,一般制成中火或中足火甚至足火,例如:肉桂、水仙、老丛梅占、金柳条等等。

也会有制成中火的高香岩茶,但是这样的岩茶,对于工艺要求相当高,既要保证香气不被火功夺去,还要保证成茶的水感要好,香气落水。

我有幸喝到过几款这样的岩茶,香气和水感都恰到好处,真是让人不得不说武夷岩茶的多样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由此,我们也能大概理解“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这句话的含义了。

团包:在传统工艺中,茶叶完成焙火之后,从焙笼中取出来,包装以毛边纸,并附上标签。

现如今的工艺,已经改变:茶叶焙火完成之后,装箱放至仓库中,等待褪火。

补火:又称之为复火,指的是将已经焙火完成很久的茶叶,重新焙火,以消除其中的水汽和杂味,属于武夷岩茶保鲜的功能。

经过三天的一个概述,将武夷岩茶的十道工序,尽我所能为大家解释清楚了。

从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一个非常繁复的制茶工艺,其中包含着植物学、物理、有机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当然,我们仅仅是爱好喝茶的人,不用去详细了解具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心怀鬼胎的无良茶商对我们肆意洗脑,把我们当做韭菜一样随意收割,讲故事、讲情怀、讲传说,唯独不讲工艺。

我个人一直抱有这样的态度:品尝武夷岩茶,不讲工艺,只谈品鉴,就是耍流氓。

感谢茶友们这几天的陪伴,感谢大家对苗工说茶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pz/1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