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pf/a_4640696.html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睡不着觉了。《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披露,近3/4的受访者都曾有睡眠困扰,入睡成为老、中、青的头号难题,其中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的高发年龄段,因压力大而失眠极为普遍,而44%的19-25岁年轻人都会熬夜至凌晨12时之后,目前更有超过3亿人面对睡眠障碍。

有人睡不着,哄睡师也应运而生。哄睡师一般会提供两种服务,分别为文字语音及语音通话,收费由20元人民币至元不等,根据套餐、分级和时间有不同的收费,分级为“盲盒”、“镇店”、“男女神”、“首席”和“锦鲤”,时间分为1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包天、包周和包月。

有人认为这是在交智商税,但也有人愿意尝试一下。如果你经常失眠,会购买哄睡师的服务吗,哄睡师能让你入眠吗?

失眠的神经机制

失眠首先要找到原因。尽管人们都知道,失眠多半是因为压力大,或者是太兴奋导致的,但是,从科学机理上探索是有更为复杂的原因,而且目前未必能完全弄清机理。但如果能弄清一些失眠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对付失眠可能就有办法了,至少也会有一些线索和希望。

年,美国心理生理学家斯奈德(FrederickSnyder)提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扮演了“哨兵模式”,周期性的快速眼动睡眠后常伴随着短暂的觉醒,使得动物能够检测环境中的危险。“哨兵模式”意味着,由于压力大或者对重要事情的牵挂、担忧,人的大脑神经总处于警觉状态,让人难以入眠。

现在,一些新的研究印证了“哨兵模式”假说,而且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睡不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再次表明,大脑的“哨兵模式”可能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以小鼠为试验对象进行试验。狐狸是小鼠的天敌,在清醒状态下,狐狸尿液气味可以迅速引起小鼠的本能恐惧和逃避行为。因此,研究人员在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小鼠狐狸尿液气味刺激,小鼠醒来的速度比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给予刺激明显加快。同时,用闻起来像肉桂面包味的香气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刺激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小鼠都没有这种效果,说明快速眼动睡眠能够特异性地对天敌刺激产生应对。

同时,研究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小动物眼动监测、内窥镜单神经元成像、化学遗传学调控等方法进一步发现,快速眼动睡眠具有潜在防御天敌的功能的原因是有一个神经回路,即小鼠大脑中从丘脑底核(mST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投射到外侧苍白球(LGP)的神经回路,这个神经回路调控了快速眼动睡眠下对天敌刺激的响应。该神经回路中的CRH神经元不仅在维持快速眼动睡眠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天敌危险信息特别敏感。

小鼠睡眠体现“哨兵模式”

虽然动物的防御天性是睡眠不好的原因之一,而且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缺少了自然的天敌,但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天敌防御神经回路就顺理成章地转换为应对工作、生活和社交的种种压力。因此,当任务重、时间紧和加班加点工作时,就会因为压力大,担心完不成任务而睡不着。

环境与脑电波的相互作用

睡眠障碍中的另一种常见表现是,即便是没有加班,工作压力也不大,但换了一个环境也会睡不着。这种情况常见于人们旅游、出差,或者去朋友家,尤其是男女朋友去对方的家见父母而留宿的时候。

现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初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研究人员招募了17名自愿者进行睡眠试验,让他们每人在一个全新的实验室中睡一晚,以观察他们的睡眠情况,同时接受多导睡眠图检查,并记录他们的脑电波、氧气水平、心率和呼吸频率以及运动。

结果发现,志愿者暴露于轻柔、不熟悉的声音会表现出更大的反应,包括微唤醒,这是一种只持续几秒钟的短暂的类似苏醒的大脑活动。微唤醒的功能尚未完全了解,但是与一种称为K复合体的脑电波有关。尽管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都会触发K复合体脑电波,但是陌生的声音尽管很小,也比熟悉的声音更能触发K复合体脑电波。而K复合体脑电波是保持睡眠良好的一种脑电波,它可防止人在睡眠时受到干扰而醒来。而且,陌生的床、被子、气味等,都可能触发K复合体脑电波,让人警觉,难以入睡。

K复合体脑电波模拟图

研究人员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大脑睡眠的“哨兵模式”的延伸,即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为避免受到猛兽和其他敌对部族的伤害,大脑在睡眠时,时刻保持警觉的哨兵模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

因此,在演化中,逐渐养成了睡眠时大脑无意识的对环境的信息进行接收和甄别处理。如果是熟悉的声音和环境,用不着惊醒,但是对于不熟悉的声音和环境,就意味着有危险,需要及时处理,因而人会马上惊醒或一直处于警觉状态,难以入睡。

由此也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便没有换环境,在夜晚的睡眠时候,如果有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噪音、声、光等的刺激,也会难以入眠。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分子角度来解释,即兴奋和抑制的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和此消彼长可能造成成人的失眠。人体中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也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如果前者减少,后者增多,就会使大脑皮层非常兴奋或持续兴奋,尤其到了晚上还要工作,或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过夜,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增多,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减少。两类神经递质的一减一增就让人大脑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睡不着也很自然。

哄孩子入睡

不能入眠的人会想尽各种方法帮助入眠,药物也是其中一种,但是,由于担心副作用,很多人都不愿采用,因此,像哄睡师这样的职业就产生了。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对哄睡师不屑,但另一项研究似乎提供了某种解释,这就是哄孩子入睡,而且,这在动物中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无论是野生哺乳动物还是圈养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只要幼崽被母亲抱起来回走动时,它们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停止哭闹,慢慢入眠,原因在于,母亲抱着或背着它来回走动能让它们心率减缓,趋于安静,随之而来的是入眠。

根据这种观察,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对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参与研究的是来自日本和意大利的21名婴儿和他们的母亲、父亲。研究人员要求母亲们尝试用4种让婴儿安静下来:抱着婴儿走动、将婴儿放在婴儿车或摇床上来回摇动、坐着抱住婴儿、让婴儿躺在床上。哄婴儿入睡的这4种方式可以根据母亲和父亲的喜好在家里或实验室中进行,每次试验持续5分钟。

研究发现,当母亲们坐着抱住婴儿或把他们放在婴儿床上时,婴儿仍然哭闹,并没有平静下来。但当母亲抱着婴儿四处走动时,婴儿都停止了哭泣,其中近一半婴儿在5分钟内入睡。

把婴儿放在摇动的婴儿车或婴儿床时,也有让婴儿安静和入眠的效果,但比母亲抱着婴儿走动让婴儿停止哭闹并入眠的效果差一点。原因可能是,因为摇摆产生了与行走类似的运动节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在婴儿身上佩带了心脏监测仪,仪器显示,当婴儿被母亲抱着四处走动时,婴儿的心率会减慢并平静下来。同样,当父亲也抱着婴儿走动时,也能让婴儿安静下来并入眠。

研究人员把这种父母抱着婴儿走动而婴儿产生的安静效果称为“运输反应”,并认为这是随着演化在动物身上产生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因为一些哺乳动物抱着或背着幼崽行动是为了躲避天敌的猎杀,或者是为了迁徙,或者是为了寻找食物,尤其是在遭遇天敌时带着幼崽一方面是幼崽行动不快,同时也为了不让它们发声,以保持安静,避免被天敌捕获。

这就在演化中成为一种心理和行为方式,只要母亲抱着、背着,或者在袋囊中装着幼崽,就会让幼崽安静下来并入眠。现在的猿类、黑猩猩、各种猴类都有这样的习惯。从非洲南方古猿演化而来的人类也有这样的行为方式和安静基因,因此,父母抱或背着孩子走动可以让孩子安静并入眠。

哄成人入眠可以借鉴哄孩子入睡吗?

哄孩子入睡可借鉴用于哄成人入眠吗?也许不能,但或许有借鉴。

这项研究指出,母亲抱着孩子四处走动哄婴儿入眠后,还需要再抱着坐5到8分钟,把他们放到床上才不会重新醒来,因为试验中入睡的婴儿如果被提前转移到其他地方,往往会醒来。这和人们在生活哄婴儿入眠是相似的。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这种哄睡的方法对6个月左右的婴儿比较管用,但对更大的婴儿效果就会降低。

由此看来,用这种方法哄成人入眠恐怕行不通。不过,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和线索,如果哄睡师和其他人,包括失眠者自己参考其中的机理,没准可以哄人入眠或让自己入眠。

其一,由于抱着孩子走动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行为模式,因此可以为商家提供一种机会,发明摇晃或来回运动的成人床,对床设定开关摇动10分钟至半小时,或许能让人入眠。

其次,由于婴儿被父母抱着或背着是在熟悉的声音和气味中入眠的,因此,哄睡师可以了解失眠者从小生长的地方有哪些习惯,如吃哪些食物,听到的儿歌是什么,因而通过哼唱失眠者小时熟悉的儿歌,或者聊失眠者小时候喜欢的食物、活动、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也可能对失眠者进行有效催眠。当然,失眠者也可以自己尝试这样的方式,未必要寻求哄睡师的帮助。

不过,失眠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冲突。现有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时钟和生活方式,熬夜工作和学习,并且由于电子产品、网络、噪音、声、光等的影响,导致失眠。

因此,失眠者也可以尝试下面10个方式来哄自己入眠:

更重要的是,失眠者如果遵循生物节律,养成夜晚按时睡觉的习惯,并且以其他方式分解和化解压力,如减少加班,或者把大的任务或学习课程和项目分解为阶段性的小任务,就可能减少压力,缓解失眠,甚至治愈失眠。

当然,如果实在是睡不着,在医生指导下吃一些安眠药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新兴男女神语音“哄睡师” 哄睡师一个月标价竟高达万元!-10-19,界面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pz/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