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抢秋膘,调理一下被苦夏折磨的
< 原创刘玲燕医食参考收录于合集#立秋1个#脾胃1个#吃出健康生活60个 文 刘玲艳(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依照传统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好办法。 从前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此来检验人的肥瘦,若体重减轻则为“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作标准,瘦了就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是吃肉,“以肉贴膘”。 立秋之日,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不希望自己变胖,大多数人对“贴秋膘”避之唯恐不及。 随着空调、风扇等制冷设备的普及,夏天已经不再是那么酷热难耐。各种食物也是异常丰富,火锅、烧烤照吃,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食物和营养匮乏。 所谓的“苦夏”也很少见了。那么问题来了,在全民减肥的时代,还有“贴秋膘”的必要吗?如果有,这秋膘怎么贴? 是否需要“贴秋膘”? 对于那些夏天也是脾胃强壮、吃嘛嘛香的人,根本不存在“苦夏”一说,也就没有必要刻意去“贴秋膘”,还是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正常吃三餐就好。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随着气温降低,胃口会更好,为了保持身材和健康,要学会适当控制饮食,吃动平衡。 不同于上述这一类人,有的人夏天胃口欠佳,不爱荤腥,瓜果蔬菜吃得多,爱喝冷饮,主食吃得也不够,以至于体重减轻或虚胖,精神也不佳,这种人真的非常有必要趁着秋季好好“贴秋膘”。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贴秋膘”的目标不是长肉,而是调理好被“苦夏”摧残的脾胃,重在养肌肉,而不是虚长一身肥膘。 这样进补,科学“贴秋膘” 第一,循序渐进地进补。 经历过“苦夏”,很多人的脾胃功能都有所减弱,贸然大量进补荤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的时期。可先进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以调理脾胃功能。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养精等功效。 第二,营养均衡地进补。 如前所述,如果夏天不喜油腻荤腥,蔬菜瓜果吃得多,势必会导致优质蛋白缺乏,所以很多人会大鱼大肉地“贴秋膘”。 殊不知,即使是脾胃功能还不错的人,如果荤腥吃得太多,而蔬菜和主食吃得不够,不仅容易造成便秘,而且蛋白质的供能比一旦超过35%,就会损害肝肾功能。 建议最好是1份荤菜搭配3份蔬菜、2份主食,这样的比例是身体最容易接受的饮食模式。 第三,烹调方式要清淡。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进补自然是要吃肉,吃肉怎么清淡呢?这不是矛盾的吗? 诚然,如糖醋里脊、水煮肉片、锅包肉、红烧肉、回锅肉这些菜,和清淡扯不上关系。但若选择肉偏瘦的部位和合理的烹调方法,一样也能做出素淡的美味。 首选的烹调方式自然是清炖、清蒸,低温烘烤也是不错的选择,少油的酱、炖也很好,当然前提是食材要优质。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饭店喜欢推出一些重口味的菜式,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食材本身不新鲜的真相。 真正懂得品尝美味的人反而会选择最清淡、保留原汁原味的做法。清蒸鲈鱼、山药瘦肉汤、鸡丝大拌菜、去皮酱鸭块、什锦虾仁、蛤蜊蒸蛋羹等菜式都是很素淡的荤菜做法,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第四,多选择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天燥邪当令,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滋润多汁、生津养阴的食物,少吃辛辣、煎炸食物。 秋季宜适当食些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 这个季节,可以经常炖银耳莲子百合汤来滋养皮肤和肠道,山药小米粥、青椒木耳炒藕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提醒大家,秋季进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可能加重秋燥。 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本文合作作者:刘玲燕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pz/11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油专业知识详解植物科属与萃取部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