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43.html

导读:

继用Y染色体鉴定曹操血统、参与侦破“白银案”之后,近期李辉教授又一次上了热搜。最近,他领衔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公布了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系统性影像,让人们得以“看到”经络。有人认为,这是打通茶道、中医和科学的历史性突破,也有人对中医的科学性保持成见。

李辉教授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人类学博士,他的研究把生物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结合,可谓融百学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

5月14日,复旦EMBA“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讲堂就请来李辉教授来为我们讲讲茶——这个看似平常却令人着迷的东西。以下为根据讲座整理的主要内容,经本人改订确认。

李辉:茶,打开经络的“钥匙”

-李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室主任

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科技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早年师从于上海茶叶学会创始人、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将生命科学和中华茶道研究相融合。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人类学,从DNA探索人类起源与文明肇始,在Science、Natur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LanguagesandGenesinNorthwesternChinaandAdjacentRegions》《来自猩猩的你》《茶道经(译注)》《二十四节气茶事》等跨学科著作。

《道德经》中有句话:“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下子听明白的,也不是所有人一下子能领会的。“道”不会随着你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它是客观的、生硬的。所以对于“下士”来说,当这个“道”不符合他的想象,他就要大笑大骂。一旦涉及到“道”的层面,常会引发争议。正因有争议,才说明它有可能是“道”,没人争议的东西往往是骗人的。

“道”就是这样。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有人不知道好不好,这就是上中下的分别,认知能力的分别。而认知能力建立在我们的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上。

TEA

茶的分类

进入正题,道是哲学。我们今天讲的是哲学的茶道,跟大家在外面看到的茶艺师表演的“茶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是艺术之道、美学之道,但是更多的是“倒茶”,不是“茶道”,里面的哲学很牵强。

讲茶道,首先要了解茶是怎么分类的?必须要提醒大家注意,茶不是根据发酵程度来分的。以发酵程度来分,这个说法始于年,出自一位台湾茶人的假说,很多人不思考就信以为真。其实,半发酵、全发酵,哪里是中华传统?《易经》、《黄帝内经》里面的,那是五千年、六千年历史的经典,才叫中华文化、中华传统,那才能够和科学贯通,还能落地到产品上。

讲哲学,一定要讲分类,因为哲学首先体现在分类上。我们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知,第一步首先是观察、识别、分类。

怎么分类?现在我们知道六大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这虽然是年的时候才确定的,但是这个分类现在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经受了科学的检验。提出这个分类的就是我们复旦茶学四大宗师之一陈椽教授。

这六种茶对应的是什么规律?它对应的是我们炁的规律,不是形的规律。我们中医讲“炁里形表”,炁是在里面运行的规律,形是在表面可见的结构,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形状、结构。所以一个是流体,一个是固体。

炁是茶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茶好,到底怎么好?好多人讲的逻辑都不通,说我今天喝了这杯茶,这杯茶特别香甜,有花香、有果香。讲香甜,茶能够和果汁比吗?有人说茶营养丰富,有氨基酸。氨基酸从哪里来?是蛋白质水解出来的,鱼肉里面多的是。这完全没道理。有人说喝茶以后能提神,里面有咖啡因,那喝咖啡好了。它们都不是茶的特点。

茶真正的好处在哪里?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舒适感。喝不同茶在不同部位发热发汗的感觉,立马就通透了。这种感觉叫什么呢?就是“炁”。这个“炁”不是气体,是一种特殊的电流流体,也不是神经里面的生物电,它是大量流动产生的各种离子形成的电流。

中医中又讲阴阳又讲五行,但是它们的规律的适用范围不一样,阴阳是炁的属性分类,五行是脏腑结构的属性分类。它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是互补的。中医里面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pz/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