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肉桂大红袍,不避开这3个原因,难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忽如一夜东风至,这两天中午的气温飙升到26多℃。 下午切了盘水果,泡武夷山胡歌家的小牛肉。 良辰美景奈何天里,阳光正好,泡杯汤水细腻且绵软的香茗,着实是赏心乐事。 对待动辄高价的正岩茶,大多数茶客在泡茶时,态度会格外认真。 因为泡茶细节对茶汤风味的影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泡茶功夫不到家,会让一款好茶的风味发挥,大失水准。 想起前段时间,有位北方茶友留言:“为啥我的肉桂和大红袍都有苦涩味道,我也是用白瓷盖碗冲的啊?” 按那位茶友的说法,他看过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后,特意撤掉了家里以前常用的紫砂壶,从武夷山买了一套岩茶专用盖碗回去,为岩茶冲泡提供“专门服务”。 但是没想到,拿家里的肉桂与大红袍连续试了几回后,发现泡出来的茶味还是达不到心理预期效果。最直接的一点,茶汤尝起来苦涩味太明显! 其实,那位茶友的泡茶经历,很具有典型性。明明用了白瓷盖碗,为什么却泡不好一杯茶? 排除岩茶品质方面的影响,光是从泡茶过程“抓细节”,很可能与这3点有关。 《2》 第一,投茶量超标了。 对待市面上普遍采用单独泡袋包装的岩茶,很多茶客在泡茶时对一次该投茶多少量,并不care。 反正宗旨就是一次泡一袋,一次性泡完。 不管泡袋里装着的肉桂、水仙、大红袍,一泡是装8克、9克、还是10克、甚至12克,一应如此。 站在茶友的立场看,既然商家在包岩茶时,都默默地给你分配好了一次一包茶的量。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泡茶时,还要操心投茶量标不标准?! 不不不,事情是这样的。 市面上常见的岩茶专用盖碗,是白瓷材质,倒钟器形,cc的标准容量。 用这样的白瓷盖碗泡岩茶,投茶8克才是标准惯例。(这点若不信,可以去问武夷山当地的老茶人。) cc标准盖碗,投茶8克,才符合惯例。 换言之,用白瓷盖碗冲泡岩茶时,最佳茶水比例大约是1:12。 如果你买到手的肉桂与大红袍,出于种种目的(为了增加滋味感、提升耐泡度等),悄咪咪将岩茶包到了10克一泡。 那么在用标准盖碗泡茶时,投茶量多,注水量不变,茶水比例失衡,茶味易泡浓。茶汤喝起来,自然会出现苦涩感明显,滋味浓烈,刺激感强等问题。 对那位北方茶客来说,过去他一直是用cc左右的小西施壶泡茶,容量比起标准白瓷盖碗要多出一大截,不易出现因投茶量过多,造成茶味被泡浓的困扰。 但是为了泡出岩茶原汁原味(白瓷材质远比紫砂更细腻,不会吸附茶香),换上盖碗这个“泡茶利器”后,一次性投茶10克+,投茶量大大超标,容易出现茶味被泡浓的尴尬。 可见泡好一杯岩茶,在投茶量这点细节,不得不防。 《3》 第二,倒出茶汤速度慢 万事开头难,对刚开始用盖碗不久的新手而言,熟练掌握盖碗泡茶这门技术,难在顺畅且快速地倒出茶汤。 准备好标准茶水比例之后,用盖碗冲泡岩茶,为了不将茶味泡浓泡苦涩,出汤节奏很关键。 原则上盖碗泡岩茶,提倡用“快出水”。泡茶时将沸水注入盖碗后,合上盖子立马就要倒出茶汤,片刻也不要耽误。 形象地用口语概括,就是快冲快出式泡茶。 当你刚开始用盖碗,泡茶动作还不熟练时,建议参考老顽童的“左右互搏大法”。一手提着烧水壶往盖碗内均匀快速注入沸水,另一手持盖,自然放在盖碗边上,时刻准备着。 只待注水一完毕,注水线将近碗沿位置,即可合盖,倾倒出茶汤。 认真按“分秒必争”来计时,从往下注水开始,到大部分茶汤倒出,整个盖碗“快出水”泡茶用时历程,以7、8秒左右为合格。 要达到这个速度,“无他,唯手熟尔”,日常多练几回就能轻松上手。 盖碗泡岩茶,尤其一开始前4、5冲左右,泡茶节奏慢吞吞。 注水,慢悠悠。 出汤,不疾不徐。 延误了最佳出汤时机后,倒出茶汤速度慢,会导致茶与水“亲密接触”时间长,茶味物质过多浸出。茶味浓,滋味易苦涩。 千言万语说到底,盖碗泡岩茶,不适宜闷泡,而是要用“快出水”。 除非等到尾水阶段,肉桂与大红袍的滋味已经被泡淡,才需要稍微闷一小会,再倒出茶汤。 否则,一泡内质满满的好茶,快出水泡茶才是王道! 《4》 第三,茶汤没沥干 提到盖碗PK茶壶,两者泡茶业务能力对比,不得不提的是,盖碗泡茶更方便彻底沥干茶汤。 拥有倒钟形身材的盖碗,碗底宽,开口大小可以自由调节。倒出茶汤时,只要用对姿势,将盖碗内的汤水沥干,简直soeasy! 但茶壶不同,茶壶普遍具有壶底宽,纵深长,但壶嘴略细等特点。倒出茶汤时,吸水泡开后的茶叶,容易堵塞壶嘴,导致“出汤不通畅”。 同时待在茶壶最底部的茶水,要想实现彻底沥干,一个字,难。哪怕换了多种不同的出汤角度,都非常难沥干。 泡茶时,不论用壶泡茶也好,用盖碗泡茶也罢,茶汤没沥干带来的后果是,茶味易苦涩。 尤其是泡过前两道茶汤后,后几冲泡出来的茶汤,普遍都带有苦涩感。 这是因为,待在底部没有被沥干的残茶会继续促使茶味浸出。那多则2、30毫升,少则数的残留茶汤,会在盖碗内部被闷得异常浓、重、苦。 等新一轮注水后,这部分闷得又浓又酽的苦茶兑入新一道茶汤,会破坏茶味浓淡平衡,尝起来滋味苦涩。 尤其上一冲残留的茶汤很多时,下一道的苦涩味,则会更浓郁。 为避免茶汤没沥干,造成的“多米诺式”连锁负面茶味表现,大家在用盖碗泡茶时,要学起正确的姿势。 《5》 肉桂与大红袍的茶汤,尝起来有超乎味蕾承受值的苦涩感,这是让人很苦恼的事。 很多时候,茶友们花了心思,买到一款优秀级的好岩茶。 但无奈于泡茶技术限制,影响到好茶风采发挥。这点着实太可惜。 吹拉弹唱,一板一眼,大有学问。 做茶买茶泡茶喝,背后同样大有文章。 为避免将好茶泡出苦涩味,逐一排除,注意细节。 多尝试,多练习,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方才能享受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带来的无限美妙!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yf/10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苏惠明农产品流通中心当归的功效作用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