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树每次捉桂虫时,我都希望肉桂树爬满
祖母经常讲一句话:人怕丢面,树怕剥皮。但桂树似乎并不在意,不觉得被剥了皮就没脸活下去。 山肉桂树芽 有一天晚上在老街走进一间店铺的时候,我闻到了一阵浓香。我太熟悉这种桂油的香味了,祖母在世的时候,浑身都是这种香味。她有风湿病,每天将桂油擦在腿上,不停地摩擦,坐在屋里,像一坛打开盖子的老酒,香气馥郁,出门则像打破了酒坛,一路泼洒。 桂油由肉桂提炼而成。从桂树上剥下来的桂皮,吃不惯的人觉得辣,吃得惯的觉得既辣又香,虽然辣得抽冷气,但香得忍不住嘴馋。村里有个传统——我说的是传统,现在是不是还这样我不知道——要是谁家里建了新房,会在屋前屋后种几棵肉桂树,就像结婚要拜天地一样,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国人安土重迁,家搬到哪里,就觉得应该在哪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在新居周边种上树,为的是有个意头,像树一样根深叶茂、人丁兴旺。 桂皮,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 因为是意头,所以就有忌讳,种什么树、怎么种,都有讲究。书上说,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槐榆,北栽杏李,大吉大利。南方农村的房子,大都因形就势,什么朝向都有,并不严格遵循“坐北朝南”的规矩。但一方水土养一方“树”,有些树气候不宜或水土不服,栽下去长不了,或者尽管能长,却变成南橘北枳,所以村里人习惯种的还是龙眼、荔枝、菠萝、杨桃、梅子、柚子这些亚热带的果树。在城里人眼里这些都是“果”,但在村人嘴里,它们就是树。屋前屋后种树图的是能摘果,唯一的例外,就是种肉桂树。 小桂树怎么剥皮 大桂树怎么剥皮 肉桂树不结果。准确地说,它也结果,但不像一般的果树那样结果。种肉桂树,一能沾贵(桂)气。结婚有个风俗,折一把桂枝挂在新房的蚊帐钩上,赤裸裸地催促新郎新娘“抓紧作业”,“早生贵(桂)子”。二能卖钱。肉桂全身都是宝,供销社的墙上贴着宣传画:一边是一捆捆桂皮,一边是手扶拖拉机或大卡车,中间有个等号。我很吃惊,小山似的一垛桂皮,才能换回一辆铁做的玩艺,当工人比当农民幸福多了。如果对以前所谓的工农“剪刀差”没有体会,一看这种宣传画就明白了。 肉桂树并不高大,树干一般只有小碗口大小,旁逸斜出,叶子碧绿。祖母经常讲一句话:人怕丢面,树怕剥皮。如果要弄死一棵树,就用刀子环着树干剥一圈皮,它很快就会枝枯叶落,呜呼哀哉。但要弄死一棵肉桂树,这一招绝对不行,它生命力顽强,剥了皮还活得枝繁叶茂,只是被剥皮的地方有时会长成树赘。但它似乎并不在意,不觉得被剥了皮就没脸活下去。 头年剥了皮的桂树图/边城人家 第二年已经长回一截图/边城人家 肉桂原产中国,尤以广西栽培为多 供销社不仅收购桂皮,连桂枝、桂叶也收。不能去剥别人家的桂皮,但桂叶可以随便捡,虽然理论上都是别人家的。所以五十步可以笑一百步,捡桂叶绝对不等同于剥桂皮。但捡桂叶不如摘“桂钟”好玩。“桂钟”是肉桂开花后结的子,样子有点像《地道战》老槐树上挂着的那口钟,但只有筷子头大小,我们摘“桂钟”作零食。 小时候虽然没有瓜子、糖果、果冻之类,但零食并不少。红薯巴、煎榄角,稔子、覆盆子等野果,还有炒蚱蜢、炒蜂蛹、炒蚕蛹……记得还有截成手指节长短的玉米秆,现在食之无味,小时候却嚼得满口生津。这充分说明人是容易忘本的。包括“桂钟”,现在保准再没有谁把它当零食了。肉桂热性大,吃多了舌头燥,像含着一口沙子。 “桂钟”就是肉桂开花后结的子 也就是人们常用来闹洞房讨吉利的桂(贵)子 帮你回忆一下《地道战》老槐树上挂着的那口钟 除了摘“桂钟”,我们还捉桂虫。我差点忘记了小时候曾经与这种虫子打过交道,估计它们也不会记得我了。桂虫土黄色,比黄豆大不了多少,有两对翅膀,一对是硬壳翅,还有一对软翅藏在硬壳翅里。尽管有“软硬兼施”的两副翅膀,它们却飞不远,见到它趴在桂叶上,信手就能拈来。 桂虫很香,简直能把人香死。现在敲着字,我还觉得香气扑鼻而来。大人谆谆告诫,桂虫大热,吃多了会流鼻血。我觉得那大半是唬人的,因为我没有见过谁吃桂虫流鼻血。桂虫并不多见,好不容易才会发现一只,不像蚱蜢漫天飞舞,在稻田里转一圈就能捉半口袋。每次捉桂虫时,我都希望肉桂树爬满桂虫,这种心理真的跟“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差不多。 (End) 梁思奇,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先后供职于文化馆、文联、企业、研究部门、媒体。作品在《广西文学》《作品》《天津文学》《青年文学》《美文》《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苦旅》、杂文集《世说“辛”语》。长篇纪实《生于六十年代》获第七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铜鼓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yf/4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武夷肉桂的香气为何如此霸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