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诊断是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094200.html

一、乌头、川乌、草乌、天雄、附子的简介及区别

附子与乌头、川乌、草乌、天雄五者,同出一本,均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辛热,皆有毒性。都有祛寒止痛的作用。但因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亦有差异,小郭今天将为大家一一介绍这几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乌头:

一般指主产于四川栽的川乌(属卡氏乌头)之主根,但亦指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野生的草乌(属北乌头)之主根。川乌和草乌,二者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其含量比附子多,故毒性也大,尤其草乌的毒性比川乌、附子更大。但镇痛作用较附子强,而强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所以乌头长于祛风止痛,常用于风寒痹痛,其中草乌的功效比川乌较强。但乌头一般不入补药中,故应用范围不及附子之广泛。

2.川乌:

由于人口的大发展,社会需要量的增加,野生附子已不能满足,所以家种附子的大规模生产实属必然。四川是附子的产地,早在宋神宗时期就有大规模、规范化的种植文献。如杨天惠《彰明县附子记》对四川附子的种植范围,种植时间,种植方法,采收季节,加工方法,植物特性等均有详细记载。其实当时不独四川一省,广西,云南,陕西,厦门,浙江等地都有种植,但四川产的乌头附子影响最大,效果最佳,久而久之,所有的家种乌头都以川乌命名,所有家种乌头的子根都叫附子。事实这一习惯一直沿用到了现在,目前对各大中药市场如陕西、湖南、湖北等家种的乌头都叫川乌。

3.草乌:

草乌属于野生乌药,主要指同科北乌头的块根,同科的其他野生乌头也属于草乌。《本草纲目》将其与川乌附子进行了区别。如在乌头条集解下曰:“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也”。所以说各地野生的乌药不同于川乌附子。不仅没有严格规范的加工工艺,而且毒性较川乌更大,形态色泽也略有不同,所以加以区别。当然在乌药成为家种之前,所谓的川乌与草乌都是野生,两者的区别并不突出,应当都叫乌头。

4.天雄

为乌头之独生者(乌头不生出附子的块根),称为天雄。其性味功用与乌、附基本相同,但比附子效力和毒性都较大。

5.附子

系生于乌头(母根)旁的小块根,称为附子。其毒性低于乌头。长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应用广泛,可人补药等中药。

二、川乌、草乌与江油附子的传统加工工艺及炮制方法:

草乌、川乌加工方法相同,即把生药除去须根和杂质,洗净,干燥后即可入药。制草乌、制川乌的炮制方法也基本一致。即取草乌(或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时切片,干燥。收获的附子,去掉泥沙和须根,即称“泥附子”,其易腐烂,需立即加工。而江油附子的加工与炮制方法按不同工艺可分为: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炮附片、淡附片。1.盐附子又名超雄。选用较大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加胆水(MgCl2)20kg,水30kg,盐15kg,混合于大缸中浸泡3天以上,选晴天捞起,沥干,再倒入原缸中浸泡,每天沥干1次,连续3次,沥出放竹席上曝晒4~5小时,忌雨淋。然后又倒入缸中浸泡1天,每次补加胆水5kg,连作3次,又捞起晒1天,到附子表面渍盐粒时,倒入饱和热盐水缸中,使其吸收盐分。当附子密积盐粒时捞起,然后把盐水烧开,倒在附子上,待盐液结晶后即成。成品圆锥形、外皮黄褐色或黑褐色、内面黄褐色、柔软、个大体沉、无空心腐烂、表面起细小晶粒。2.白附片又名白片或天雄片。用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用胆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后捞出放锅中煮约1小时,过心后,放清水中浸泡1天,剥去表皮,再放清水中浸泡10小时左右,纵切为2~3mm薄片,又放到清水里泡10小时后,摊放晒席上晒至卷角时,收起密闭,用硫磺薰后再晒或烘到全干即成。成品片大、色白、油润、半透明有光泽。3.黑顺片又名黑片、顺片、顺黑片。用小个的泥附子,洗净后,泡胆(方法同前)5天后捞出,放到锅里煮,头一锅用最初泡过附子的胆水溶液kg,兑清水25kg,煮约50分钟捞起,放到清水中泡一夜,不经剥皮,纵切成4~5mm厚的片子,用清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一次,捞出后每50kg用红糖0.25kg,装到缸里浸染成黄黑色时取出,硫薰约12小时,晒干即成。成品片大、厚薄均匀、边皮黑褐色、片面黄褐色、表面油润、有光泽。

4.炮附片取沙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沙,放凉。

5.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

6、黄附片又称黄片。使用较大的附子作为原料,将泥附子除去须根,洗净,在胆巴水中浸泡,剥皮,横切成片,厚约4mm,再放入清水中浸泡,用甘草、红花、牙皂、老姜,熬水后再加入黄色燃料,制成染色剂,将附片染成黄色。然后烘至半干,再晒干即成为“黄附片”。乌头的不同中药炮制品种,化学成分迥然不同,其性味归经各异。生川乌块根含乌头碱约0.01%、次乌头碱约0.%、中乌头碱约0.%。经炮制成附子后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并转换出四种类酯成分,含量约0.7%。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川乌性辛,味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具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麻醉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草乌与川乌的功能主治基本相同,但均无附子的回阳救逆功用。临床上认为,草乌药力猛烈,毒性也较大,故一般用于外敷镇痛;作表面麻醉,多用生草乌;一般酌量用于内服止痛,多用制川乌。

三、附子的质量鉴别及江油附子与其他产地附子的区别:

附子在我国的医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经方老中医李可、汉唐经方老中医倪海厦、扶阳火神派的老中医卢崇汉等都以擅长使用附子而闻名于世。那么这样以来,附子质量的好坏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不过就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附子来看,从质量上来看还是比较混乱,良莠不齐的,胆巴灌入量超标,滥用双氧水,而个别药材商为了使附子保鲜又在其中加入了甲醛,这样一来大大加重了附子的毒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的药效。市面上常见:生附子、黑附片、白附片、黄附片和炮附片等,具体的炮制方法都与药典记载不尽同,上面的文章已有详尽的介绍。1、从外观上。江油的附片大体上在3cm左右居多,从切面质地紧密度来看 江油生附片截面较为疏松。干燥的附片比湿的好,湿的说明胆巴未漂干净,易吸潮。越干的质量越好。2、嗅其气,拿附片近闻,有的质量太差,老远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类似酸菜的气味,这种附子要特别小心,若不作处理,服后极易吐泻。3、口舔或嚼少许,不咸最好,越咸越差。另外许多商家为了增强附片的外表色泽,使用了一些油脂,所以很多附片在嚼时也能发现有油味,油味越轻的越好,那种油味也很容易让人呕吐。4、生附子表面有白色末,越干燥越好,没有硫磺熏过的问题,外皮颜色较深,切面质地紧密程度较为疏松为道地江油附子。5、至于附片的麻味,那是附子的本味,但不是越麻的附子,效力越大,最麻的附片并不在江油,而在云南。6、从口感下也能分别!附子麻,但麻的感觉并不是一样的,江油的附子是不是最麻的呢?是不是越麻就是越好的呢?这样认为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越麻,并不代表就是江油的附子,真正最麻的附片并不在江油。而在云南。常听朋友说,我买到了超级麻的附片,特别麻,肯定是质量相当的好,可以告诉您,这样的看法太偏面了,如果按您这么个标准,那最好的附片应该是云南附片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要用真正质量优良的附片,也就江油的附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成份上分析一下,平常的麻味是什么原因呢?麻是因为附子里面的双酯乌头碱的原因,我们知道双酯乌头碱服用多了,会中毒的。真正治病是什么呢?并不主要是双酯乌头碱的功效,而是总生物碱的原因,也就是说主要是总生物碱才是我们治病时发挥巨大作用的功臣,双酯乌头碱有部分功效,所以并不是双酯乌头碱含得多就代表附子质量好,那是能增加中毒的可能性的。7、生附子打破,否则很难煮。生附子在煎煮过程中散发出的气味特殊,很象煮山芋或黄豆的气味,怪不得有的地方用附子炖羊肉作为冬令进补的菜肴。去生附子煮成的汤微苦,但基本没有麻味,估计这苦味主要是附子皮味道。《伤寒论》中的附子均去皮。所以《伤寒论》中就两种附子即生附子和炮附子入煎时均需去皮破开。

生附子是直接用泥附子洗净,然后纵切厚片,晒干而成,没有浸泡过胆巴,也没有经过任何硫磺熏制,属于天然无硫的原生态附子,相比较于制附片,它的毒性自然是最强的,熬制时间必须要2个小时以上,且不能与半夏、瓜蒌、贝母等同用,生附子需谨慎使用。

小郭道地药材经营地道江油附子20多年,在全国附子销售中无论品质、销量都名列前茅,并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其中包括生附片、炒附片、蒸附片、炮附片、炮天雄个子、白附片,黑附片,黄附片,盐附子,白附子,川草乌,南星,半夏,干姜,筠姜,野生炙甘草,浙白术、杭白芍、中江丹参等常用药材、名贵药材及滋补中药,如有需要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jj/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