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果香,哪种才是优质大红袍该有的正常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网上,看到有人提问。 “好的大红袍喝起来是什么味道,大红袍是喝出花香好,还是喝出果香好?” 然后在底下,有人回答了一大串内容。 乍一看,这段内容颇为言简意赅,很具备“高瞻远瞩”的代表性。 但再一看,但凡接触过武夷岩茶的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互联网上的“低成本复制”内容。 以讹传讹,流言甚远! 那段一眼看去,就能看出非原创的内容,原义如下: 大红袍茶的味道,香气馥郁带兰花香,香高而持久,但又有微苦,岩韵明显。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大红袍是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仅存6棵,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 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工艺特制,成品茶誉为‘武夷茶王’。 说实话,麻花是本着“看科幻作文”心态,看完前面这段文字的。 因为在这段内容里,充满着瑰丽浮夸的想象,完全让人意料不到! 随便一挑,全是知识点错漏。 《2》 大红袍的真正味道,是香气带有兰花香? 当然不是。与水仙肉桂不同。水仙自带兰花香,肉桂拥有桂皮香,它们的品种香气界限分明。 而关于大红袍的品种香,业内没有定论。 在此之前,咱们得先弄清,大红袍是不是一个品种? 历史上,大红袍和水仙、肉桂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品种。 早年为了帮大红袍宣传造势,民间还流传出状元归来报恩,为茶树身披红袍的传说。 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个状元感恩茶树救命功德的故事,编得很老套,经不起推敲。 但可以肯定,大红袍是真实存在过的。 不然,依靠“故事”造势宣传的背后,怎能少了主角! 曾经,大红袍作为独立品种,自然会具备自身的品种特征。 但现如今,大红袍已经失传,它的品种特征具体表现是什么?真相已经无从得知。 成名于明朝的大红袍,经历战乱纷争,又遇到冷落(满清时,清香的江南绿茶、花茶等,更受上层欢迎)。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红袍的发展大不如前。 等到清末的动荡,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大家当然顾不上做茶,顾不上茶树资源保护。 于是,被人遗忘在一隅的大红袍茶树,与四周茶树互相授粉后,变得面目全非。 原有的大红袍茶树已经逐渐老去,没剩几株,没有繁殖能力,被自然淘汰。 而经过多代有性繁殖后,论亲缘关系,这些后代与当初的大红袍相距甚远,不能再算作“大红袍”,而是被武夷山人统称为奇种。 历史上的大红袍,就此失传。 要想探寻它的品种香是不是兰花香,更是成了空谈! 《3》 不是有“母树大红袍”吗?凭什么说,大红袍失传了。 九龙窠崖壁上的大红袍母树,是后世种上去的。 在当时,有人不愿看到大红袍的失传,于是,一番探寻后,找到几株和古籍记载相仿的茶树,移种在上面,供人纪念。 后来,这些茶树,被合称为“母树大红袍”。 但母树大红袍,是不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大红袍?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有专家组,专门动用现代化技术,采样分析母树们的基因。 当时得出的结论,这六株母树里,包罗3个品种。 其中有包含奇丹,也有包含北斗。 到底,它们谁才是真正的大红袍,是奇丹,还是北斗,还是统统都不是? 这已经无从论证。 现在圈内,争论不休的,北斗与奇丹到底谁才是纯种大红袍? 争论来,争论去,还是围绕着它们与那几株母树的亲缘。 但眼下的问题在于,九龙窠崖壁上的母树,未必是历史上的大红袍! 若是参考传说,状元归来报恩,为茶树身披“红袍”的故事。 历史上的大红袍,叶色微红。那么北斗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北斗的新生叶片,微微紫红。 但如果传说不可信,那么一切无从验证。 以麻花的看法,更建议大家将北斗、奇丹,视为独立品种。没有必要再捆绑上所谓的“纯种”之说。 《4》 不过,凭借“大红袍”在民间的超强号召力。 早年间将六株母树上的鲜叶混采下来后,制出来的成品,统称“母树大红袍”。 这些母树大红袍,备受瞩目,价格极高。 可谓价值连城,千金难求。 但在年的时候,为了保护老去的母树,已经停止采摘。 因此不存在说,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去采茶! 岩茶的采摘日期,也不是固定的。 具体的,还得根据当年的天气和茶树生长情况。 按我们在春茶季的观察,就算提前两天去问,茶农未必知道自家的茶,到底哪天采摘。 而是答复称,我们也不知道哪天采。 得等看过青叶具体长势后,再做决定,如果明天天气好,就采茶。 所以,一刀切给出具体日期限定的,明显就是外行的纸上谈兵之见! 另外,现在的武夷岩茶,不可能是全手工。 手工茶≠好茶。 以手工摇青为例,要是摇半小时手酸了,坚持不下去,干脆撂挑子,耽搁做茶良机,影响到茶青鲜叶的顺利走水。 那还不如在一开始时,就交给机器去做。 完全没有必要,迷信手工茶就一定是好茶。 事实上,桥归桥,路归路。 让适合手工的部分,视情况采用手工。 让适合机器加工的部分,交给机器去做。 科学进步是第一生产力。 放着高效、先进、靠谱的制茶机器不用,因循守旧的坚持“全手工”,那是在开历史倒车! 《5》 大红袍是喝出花香好,还是喝出果香好? 历史上的大红袍,失传了。 而奇丹与北斗的纯种大红袍身份之争,也着实没必要。 现如今,我们能喝到标着“大红袍”三个字的岩茶,基本都是经过拼配的商品茶。 岩茶的拼配,拥有无数可能。 用料不固定。 配方不固定。 风味更是不固定。 总之,何为标准大红袍? 答案是,没有精准的参照物。 只要做出一泡香气、滋味、韵味表现优秀的大红袍,便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从岩茶的制茶特色看,一般是发酵程度轻,花香更明显; 发酵程度重,果香更突出。 是以,不管黑猫白猫,能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不管花香果香,喝起来具有“香清甘活”风范的,就是优质大红袍! 《6》 最后,回到开头那句话。 再来看,所谓的千年古树说法。 这就更加离谱了。 从大红袍起家史看,明末清初算到现在,也不到千年。 更何况,是后世种在九龙窠的那几株树? 不夸张来讲。 茶圈里十有八九的“千年古树”背后,都是为了吸引眼球,编出的假话! 不过,也正应了武夷山朋友的那句话。 现在越是不懂茶的人,反而胆子越大,越敢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guia.com/ngry/10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仙肉桂大红袍和奇兰,这些岩茶,喝起
- 下一篇文章: 牛栏坑肉桂正山小种,白毫银针,它们的代